大风起兮云飞扬 ——记航空工业直升机所总设计师邓景辉

发布日期:2018-08-23 来源: 作者:系统管理员 浏览:

发布时间:Jul Mon 2017

邓景辉  1965年2月出生,江西景德镇人;1986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飞机结构与强度专业,工学博士;现任航空工业直升机所总设计师兼副所长、研究员、航空工业直升机旋翼专业首席技术专家、某重点型号总设计师,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;作为技术首席主持了国家重大基础技术研究等项目,坚持自主创新和科学发展,带领技术团队攻克了第四代直升机多项核心技术,填补了国内直升机在多个关键技术领域的空白,实现了我国直升机从第三代向第四代的跨越,为我国直升机型号研制和技术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;先后获国防科技进步特等奖、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十余项,获航空工业航空报国金奖一等奖二次、航空报国突出贡献奖一次、航空工业“总经理特别奖”二次,荣立部级一等功三次,被总装备部授予“装备预先研究先进个人”,2012年当选中航工业“航空之星”之后,2013年又当选为中航工业 “十大风云人物”。

2n16lnhdpe.jpg

他是航空工业直升机所总设计师、副所长邓景辉,集团公司旋翼技术首席专家。他坚守内心的信念,把一腔热爱、执着之情奉献于直升机事业,从1986年西北工业大学毕业,在直升机科研领域已耕耘了31个春秋,为推进国产直升机的跨越发展建立了赫赫功勋。

直升机所旋翼系统研究室设计员是邓景辉的第一个工作岗位,“敢为人先,挑战自我,创建旋翼自主品牌”,这是研究室的追求,也是邓景辉的梦想。

有人说旋翼是直升机上的“皇冠”。的确,“鸷鸟将飞,先修羽翼。”作为直升机标志性部件的旋翼,关系到整个产业的“升降”,对于直升机飞行的高度、速度和距离都有着决定性的意义。因此,国外各大直升机公司向来把它当作核心秘密、竞争的砝码,从不向外输出。我国直升机技术基础薄弱,旋翼更是技术瓶颈。

邓景辉最初参加工作时,我国还没有自行研制过直升机旋翼系统,只有测绘仿制金属铰接旋翼的零星技术和经验,而当时国外已经在发展和应用星形柔性、球柔性和无轴承旋翼了。与国外的巨大差距,让初涉直升机旋翼领域的邓景辉深受触动,并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奋斗方向。

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,我国从法国引进了“海豚”直升机生产专利,由于邓景辉力学功底扎实,领导安排他承担了星形柔性桨毂核心部件“星形件”设计分析任务。在没有复合材料辅层设计软件,缺乏结构设计经验的条件下,他一方面查阅国外的技术资料,一方面自己编制相关软件,反复设计、反复计算,不断完善力学模型,不断调试计算软件,并用开发的软件完成试验件设计、试制和试验,最终形成了直升机所第一个复合材料桨毂设计分析软件。该项技术在直11型号研制中得到成功应用,为我国掌握先进旋翼设计分析技术开创了先河。

“八五”期间,为进一步缩小与国外先进技术的差距,直升机所启动了以球柔性桨毂为代表的旋翼原理样机研究工作。球柔性桨毂比星形柔性桨毂结构更简单、安全可靠、使用寿命长,但其涉及钛合金应用、弹性元件研究和更复杂的动力学设计等难题,这项任务是对直升机所整体技术能力的挑战。

邓景辉当时担任桨毂专业组组长,他带领组里的年轻人,认真梳理关键技术,针对每项技术难题开展技术攻关,南下北上,东进西出,向国内不同专业的专家学习,从国外的技术文献寻找灵感,终于突破了钛合金加工、弹性元件设计、弹性元件硫化工艺和动力学特性分析等技术难关,成功地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套球柔性桨毂。“九五”期间,旋翼原理样机配装在“小松鼠”直升机上,完成了演示验证飞行,标志着我国终于掌握了先进球柔性旋翼设计的关键技术,使我国旋翼设计技术跨上了一个新台阶。

这套由我国首次自行研制的第三代旋翼系统,荣获了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。近年来,该系统又应用在新开发的AC311轻型民用直升机上,展现了优越的性能。

31年的春雨秋风,邓景辉对直升机旋翼技术,始终怀有一种情结,并渐至融入了血脉。2009年,已经担任了副所长的邓景辉,还兼任了直升机旋翼动力学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主任。这是我国开展旋翼动力学相关专业的探索性、创新性应用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的基地。他放手启用工作经验丰富、学术基础扎实的技术专家,组建起跨科室的无轴承旋翼技术研究团队,以及以一批青年人为主体的旋翼气弹动力学研究团队,并带领团队取得多项直升机预研成果。

熟悉邓景辉的同事都知道,言语不多的他,对待工作严谨、专注。作为某重点型号的总设计师,邓景辉从立项之初就开始描画该型机的蓝图,立志打造一型精品型号,引领未来技术发展。为了保证型号研制节点,邓景辉带领研发团队克服各种困难,提早策划,科学组织,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关,圆满完成了关系型号成败的重大试验和试飞。

随着直升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,传统的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,邓景辉意识到,必须采用更精细化的管理理念和先进的研发工具来开展型号研发。凭借多年积累的型号研制经验,他拓展思路开展顶层策划,在项目管理和技术创新上狠下功夫。

8xap685dma.jpg

为此,他和研发团队一起,针对研发模式、技术难点和研制风险等进行了全面规划和充分论证。在信息化建设和型号运用中,为进一步提高某型号直升机研制质量和效率,构筑了面向全生命周期、全价值链、全业务流程的数字化协同体系,搭建了设计与制造相贯通的协同平台,实现研制的高效协同;建立了集联合设计、现场指挥、用户参与为一体的协同环境,多专业并行协同开展联合设计;采用贯通协同研制平台的项目管理和科研决策支持系统,全面提升了技术状态与项目管理水平。

作为总设计师,邓景辉思维敏捷、创新意识强,针对满足用户的不同使用需求,他带领研发团队相继突破多项关键技术,填补了国内直升机的多项空白,同时带动了相关技术领域的发展,实现直升机技术从第三代到第四代的跨越。研发团队研制出具有先进气动布局的旋翼系统,这一成果可有效提升旋翼高原性能,降低旋翼气动噪声,同时提升旋翼部件寿命,经过多项部件试验和系统集成试验,证明此套旋翼系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;电传飞控系统在国产直升机上为首次应用,为攻克这项关键技术,邓景辉与研制团队一道,开展了艰苦的技术攻关,在直升机控制律及可靠性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,通过直-9直升机的飞行演示验证,填补了国内直升机一项重要的技术空白,并实现在型号上的成功应用;为攻克旋翼防除冰系统研制难关,邓景辉与团队成员立足自主创新,在加热组件核心技术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,打破了旋翼防除冰技术长期面临的困境。

策划、优化、深化,协调、协作、协同,在邓景辉的带领下,研发团队创造了一个全新型号从立项到完成全部工程设计仅用20个月的最新记录。2012年,邓景辉获得中航工业重点型号研制“航空报国金奖”一等奖。

国际合作再写创新华章

在直升机所,旋翼研究室一直是一个标杆。不仅在型号科研方面屡创奇迹,更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土壤。“全国学习型先进班组”、“中央企业学习型班组红旗标杆”,这个集体斩获了诸多令人敬佩的荣誉。

据直升机所旋翼研究室的老员工回忆,这得益于1996年邓景辉担任室领导后推动的一系列管理和技术的变革。

上世纪九十年代末,国家启动了某型号研制任务,为加快研制进程,减少研制风险,旋翼研制采取了对外合作方式。由于有了直-11旋翼、旋翼原理样机的成功研制基础,“老外”终于认可了平等合作的模式。当时已经是旋翼研究室主任的邓景辉,深感机会来之不易,更敏锐地感觉到旋翼对外合作对于直升机所,特别是旋翼专业来说是千载难逢的提高机会。

为提高对外合作的效率,一方面他带领年轻同志下苦功夫,突破外语关。一方面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全面培训,消化已有技术,分析国外公司的技术特点,针对中方技术人员特点,学习和工作两方面都要求专业分工到人,责任落实到人,带着问题学习,通过工作解决问题,全方位地、更巧妙地向外国专家学习。中方技术人员学习效率高,工作效果好,得到外国专家的高度称赞。对外合作过程中,邓景辉同志组织设计员对学到的技术进行梳理、总结、提炼和转化,不断完善自己的技术体系,更在研究室里培育起良好的学习研究的文化氛围,并成为旋翼研究室传承至今的优良传统。

旋翼国产化研制验证了对外合作成果。当时,旋翼国产化面临着国内材料性能偏低且不稳定、大型钛合金制造困难、MMC材料没有技术基础、大型复合材料制造等难题,而这其中任何一个难题解决不了都意味着无法完成任务。为此,邓景辉带领旋翼技术团队,克服重重困难,以精巧的设计弥补了材料、工艺等不足,圆满完成了旋翼国产化研制任务,确保了装备列装部队。

登攀旋翼技术新高度

1991年,邓景辉曾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西北工业大学的硕士研究生。临行之际,恰逢直11设计攻关,时任直升机所总师的蒋新桐找到他,恳切挽留。沉静内敛、思维敏捷、踏实肯干、聪明好学,在蒋新桐眼里,邓景辉是不可多得的人才。他希望邓景辉留下来,继续参与型号研制。

邓景辉经过一番思想斗争,毅然决定留下。国家使命,重任在肩,他理解关键型号攻坚意味着什么,他更知晓自己的决择意味着什么。

曾经的放弃,是为了应有的担当。

不懈的奋斗,是为了心中的梦想。

“那时候他上班时把全部心思都放在工作上,下班后我们有时还会针对某些技术问题互相探讨,互相建议。”同在直升机所工作的妻子左丽华,至今还记得邓景辉那时对技术攻关的激情。

旋翼试验台俗称“铁鸟台”。为了解决旋翼及传动链与发动机燃调系统耦合问题,以便让“铁鸟”按时开车运转,邓景辉曾和试验人员一同深入探讨,查阅资料,分析数据,排故和调试。通过科学分析,大胆判断,果断动手,邓景辉带领试验团队为试验顺利开展做出有力保障。

2iv5ck0dnc.jpg

科学技术的进步永无止境,国外直升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。进入新世纪,邓景辉把眼光瞄向了高速直升机、倾转旋翼机、重型直升机、无人直升机、直升机振动噪声控制关键技术攻关和构型创新,开始了新的探索研究。他带领旋翼技术队伍开展了倾转旋翼气动技术、倾转旋翼动力学技术、智能旋翼机理等研究,进一步推动了旋翼领域新技术的发展。实现高速旋翼机关键技术突破,掌握“第五代”直升机研制的核心技术,实现与世界先进直升机公司“并驾齐驱”,也是邓景辉未来更大的心愿。

国际上,每个直升机大公司几乎都有自己的旋翼翼型,这是研制先进旋翼的基础。而我国长期缺少自己的旋翼翼型,使用的都是国外翼型。翼型的基础数据不全,也得不到知识产权保护,根本上是该领域的气动基础技术问题没有得到解决。“十一五”期间,作为项目技术首席,邓景辉带领科研人员开展了国防项目“直升机旋翼气动基础技术”研究,研究了旋翼气动机理,解决了部分翼型气动转捩等技术关键,设计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旋翼翼型,填补该领域技术空白,为我国直升机旋翼技术发展夯实了基础。

2013年,邓景辉撰写的旋翼技术专著——中航工业首席专家技术丛书之一《直升机旋翼气动基础技术》出版发行,这是邓景辉常年研究总结的成果,其中凝结了直升机所几代旋翼技术人员的智慧。

大风起兮云飞扬,旋翼转动,直升机凌空,国产直升机站在了与国际巨头同台竞技的广阔舞台,这是直升机科技工作者共同播种的理想之花,也凝结了邓景辉的智慧和心血。“中国直升机技术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”,这是他在31年科研生涯中最执着的梦想,为了直升机事业的强大,为了直升机技术的进步,他自强不息、坚忍不拔、甘于奉献,成绩卓著,因为在他的内心,这是值得穷尽一生去奋斗的事业,是一名科技工作者无上的荣光。(供稿: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    作者:刘瑾  陈昱  汪婷婷  )


上一篇:访中航工业成都飞机工业(集团)有限责任公司刘海涛、赵正大
下一篇:知行合一 勤思致远——记03级航空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赵岳校友

关闭

联系我们

学院办公室+86-(29) 88492984

招生办公室: +86-(29) 88494381

留学生管理办公室: +86-(29) 88495735

教学管理办公室: +86-(29) 88492721

汉语中心: +86-(29) 88460228

传真(Fax): +86 – 29- 88491544 电子邮箱: icoffice@nwpu.edu.cn

地址: 中国 陕西 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127号 西北工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

邮编:710072